无限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225 救了又没救 三更278w营养液加更……

225 救了又没救 三更278w营养液加更……(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张良一路上的不安, 在一顿饭后就彻底瓦解了。

他上一次与朱襄见面时,已经是四年前了。

四年前,他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居然在咸阳学宫面前打滚哭闹, 还冒充秦国丞相蔺贽之子, 被秦太子政抓进了大牢。

他想起来那时的事,忍不住脚指头抠地, 想要抠个洞钻进去。

回忆四年前在咸阳当“书童”的日子,理应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

他丢了脸, 进了牢,还听到了朱襄公对自己家族和父辈的侮辱。

稍有血性的人, 当有人辱及家族和父辈时, 都会视对方如仇敌, 恨不能杀之而后快。

但张家兄弟想起在朱襄家中暂住的月余,心中不仅生不出恨来,还常常怀念。

这当然不是朱襄公家的饭菜太好吃了。

咳, 好吧,不仅仅是朱襄公家中的饭菜好吃。

和蔼可亲又学识渊博的长辈,能跟得上自己话题的同龄人, 再加上充实又轻松的学习生活, 这是张胜张良兄弟二人从未感受到的。

张良虽然在新郑的时候被张家溺爱得厉害, 有许多“朋友”围绕在身边, 但他回新郑后,觉得与太子政吵架(还吵不赢),都比和“朋友”聊天有趣得多。

只是都四年了。

就是亲朋好友相隔四年感情都会生疏,何况朱襄与他本来就是陌生人。

若不是这四年他与韩非偶有书信往来,他也不会厚着脸皮去按照父亲的计划, 在韩国灭亡之际投奔韩非。

他离开咸阳的时候也未想过,他居然会主动前往南秦,避开韩国灭亡这一刻。

张良在这四年地位和生活落差极大。

仅仅是父亲离世,张家明明在韩国朝堂还拥有很大的势力,并未衰败,他居然也见够了人情冷暖。

想到多年来的世交变化都这么大,只是四年前有着月余交情的朱襄公和太子政,大概早就忘记自己了。

自己当日拍着胸脯说一定能拯救韩国,绝对不会逃走,现在却灰溜溜地逃到南秦。

他们得知此事时,恐怕不仅是淡漠,还可能鄙夷了。

张良南下时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他的老师韩非是韩公子,即使心中厌恶抵触,也会接纳他这位前韩相之子,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的。

但朱襄公德行高远,太子政性格孤傲,大概是会瞧不起自己了。

张良没想到,嘴十分毒的太子政居然没有讽刺自己。

朱襄公虽然说起了灭韩的事,但也是在安慰自己,还在短短一日内就给自己准备好了院子和衣物。

张良吃饱后,嬴小政本想拉着张良再聊一会儿,被朱襄赶走。

“张良路途劳顿,你先让他休息一下。”朱襄用手指头点着嬴小政的后脑勺,一点一点把嬴小政戳走,“张良以后就住在这里,你什么时候都能找他聊。”

嬴小政被舅父戳着后脑勺戳走时还嘴硬:“我没有想和他聊,我只是问他一些事。”

“啊对对对,等张良休息好了再问。”朱襄赶走嬴小政后,对张良道,“安心住下,有什么不顺心的地方告诉我。我生活比较粗糙,你可能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要及时说,别客气。”

张良送走了朱襄和太子政,他身旁的家仆才感慨:“不愧是朱襄公,气度真是非凡。”

张良失笑:“朱襄公气度怎么非凡了?”

家仆不好意思地笑道:“朱襄公对公子如此亲切,当然气度非凡。”

张良摇摇头。不伦不类的回答。

家仆为张良收拾朱襄赠送的衣服,连连感慨:“没想到朱襄公居然会将秦太子的旧衣赠给公子,这是表示对公子的赞赏啊。”

家仆的神情十分兴奋。

张良道:“朱襄公只是因为我是公子非的弟子,而视我当做子侄。他赠送我衣物,也只是当我是寻常子侄,将家人衣物暂时给我急用,并未想这么多。”

家仆不信:“这是太子亲用的衣物!”

张良淡然道:“他是朱襄公。”

家仆犹豫了一下,有点被张良说服了:“朱襄公或许真的不在乎?但那可是太子啊。哪有人真的将太子用过的东西当做寻常物品处置?”

张良道:“朱襄公没有将太子的物品当做寻常,他只赠予能住进他家中的亲近晚辈。”

这范围,其实比“太子之物”赠送的范围更狭窄。

能被朱襄公认可为晚辈,还能住进朱襄公家里的人,肯定不会少御赐之物的赏赐。而朱襄公以长辈赠予的物品,比起那些“秦王”“太子”“长平君”或是“吴郡夫人”身份象征的物品,更稀有。

所以张良心里也很激动。

明明四年没见,四年前自己给朱襄公的印象可能还不是很好,现在自己还是抛弃韩国而来。

朱襄公对待自己仍旧和蔼可亲,十分体贴。连那个孤傲的秦太子政也没有露出对自己的轻视。

张良攥紧了朱襄赠予的衣物,心情又是感动,又是……愧疚、郁闷、难过、自我厌恶,十分复杂。

张良突然不想说话了。

小院除了张良和家仆住的房间,还有小厨房和一个较为宽敞的书房。

书房的窗户推开,就能看到一丛菊花和开阔的天空。

张良带了许多礼物贿赂楚臣和楚王,还带了一些精挑细选的礼物赠送给老师、朱襄公和太子政。自己的物品不多。

除了几套拜见公卿贵族的衣物,他带得最多的就是竹简木牍。

那些衣物不太适合日常穿着,且对于南秦的气候而言太厚重。朱襄猜到张良不清楚南秦气温,才会体贴地为张良准备了更换的衣物。

韩国虽有纸张传入,但没有自己的造纸作坊,且韩国公卿认为竹简木牍更适合贵族,所以他们的书写载体仍旧以竹简木牍为主。

七国中除了秦国大举推广纸张,只有朱襄公出身的赵国和水草繁盛的楚国建造了官方的造纸工坊。

楚国的造纸工坊是春申君当令尹的时候,悄悄从赵国挖来工匠筹办的。

张良出使楚国的时候,未见楚国公卿用纸。他想,造纸工坊这新来的事物,大概在春申君失势时就解散了吧。

“公子,床已经铺好了。”家仆道。

张良揉了揉有些酸的手腕,心想,还是纸做的书更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